警惕“聪明药”陷阱:成绩诚可贵,健康价更高

发布于:2025-07-12 阅读:0
为提成绩,部分家长给孩子买“聪明药”,却致成瘾吸毒。“聪明药”属严管精神药品,非ADHD患者服用风险高,还可能违法。这反映教育焦虑,提醒家长莫为成绩牺牲孩子健康,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管控。

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,学生和家长们为了提高成绩可谓想尽办法。然而,一种号称能提升学习能力的“聪明药”,却悄然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陷阱。

聪明药

优等生杨宏进入高三后成绩下滑,母亲未咨询医生,通过非正规渠道购“聪明药”。杨宏服药效果“立竿见影”,自行加量。高考后,她在母亲陪同下走进医院药物成瘾科。像杨宏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,郭涛备考研究生时,也因看到“聪明药”能提高专注力的分享,在二手平台购买服用。

“聪明药”主要包括专注达、阿德拉和莫达非尼等精神药品,临床上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。但近年来,部分非ADHD患者为提高成绩和效率私下购买服用。国家禁毒办报告指出,麻精药品滥用快速蔓延,青少年问题突出。医生表示,“聪明药”对非患者人群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,损害神经系统,甚至可能导致吸毒。

药物成瘾

这些“聪明药”从何而来?专注达在我国属一类精神药品,有严格的“红处方”管理制度。但一些医院评估和诊断能力不足,可能宽松开药,导致药物流入市场交易。此外,还有部分“聪明药”来自海外代购或个人走私。私下交易“聪明药”已触犯刑法。

杨宏停药后出现剧烈戒断反应,自行在网络买药,药量加大,症状加重,最后被查出服用的药含“摇头丸”成分。“聪明药”成瘾后果严重,且目前尚无专门解药。

“聪明药”滥用现象背后,是药物管控失范和教育理念偏差的双重迷失。相关部门应加强精神药品管控,医疗机构要严格把关。家长也应意识到“聪明药”危害,不要为成绩让孩子冒险。在教育减负、破除唯分数论的今天,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,缓解教育焦虑。

教育焦虑

高考只是人生一部分,不值得用健康去换取短暂的成绩提升。家长和学生应理性看待成绩,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。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,远离“聪明药”的危害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聪明药 药物成瘾 教育焦虑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