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发“未录取通知书”引热议

发布于:2025-07-27 阅读:0
近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给未录取考生发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内含校长亲笔信和小礼物。此举引发网友热议,有人觉得暖心,感受到关怀;也有人质疑是二次伤害。该行为已持续多年,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。

近日,一则关于高校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多名网友发布视频称,自己虽未考入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,却意外收到该校寄来的一份特别物品。这份物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录取通知书,而是所谓的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里面装着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。

未录取通知书

信的内容十分温暖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谨以此信,转达徐扬生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。信中感谢考生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,希望能拂去些许失落,注入前行力量,愿温暖相伴。

对于这一举措,网友们看法不一。有网友感慨:“这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!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。” 更有网友幽默调侃:“别人家的大学,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!” 不过,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多此一举。他们觉得“让人白高兴一场,感觉像二次伤害”,“有点‘扎心’的关怀,收到可能更难受了”。

7月27日,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了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招生办公室进行求证。工作人员证实,学校招生办确实为每位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了这样一封信件。他们强调:“我们不是发的‘未录取通知书’,就是校长的一封信,主要是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。”

工作人员解释,每年报考学校的考生众多,为体现对每位申请者的关注,今年特意寄出了这封信。这是对未录取考生报考本校的一份感谢,并鼓励他们未来好好发展。对于部分网友的质疑,工作人员表示:“有一些恶意的解读,我们也没有办法,我们不会进行置评,但我们的初心肯定是鼓励孩子们,因为未来还有很多的机会。”

据悉,这种举措并非首次。早在2016年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过类似的安慰信,并附赠一个笔记本以资鼓励。

人文关怀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,按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》设立的大学。其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、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、书院制传统、通识教育、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。向未录取考生寄送“未录取通知书”的行动从2006年开始,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项传统。

在这封亲笔信中,校长徐扬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,鼓励考生人生的路漫漫,就算没有被录取,将来依然有可能重逢。他将优秀与成功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,让考生懂得成功只代表过去,而保持优秀到哪里都会取得成功。这份人生寄语,对于刚经历高考的18岁孩子来说,相当珍贵。

高考录取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录取分数高,往年录取率约为1:10。对于那些与心仪大学擦肩而过的学子,学校送上“礼物”这事儿,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。有些家长和考生认为“很感动”、“有爱心”。也有一些考生认为这种通知书“扎心”,是对落榜的“二次伤害”。

但抛开争议,回看事件本身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、值得纪念的事情。那些收到“礼物”的考生,并不是真正的落榜,只是没有被最想去的学校录取。收到“礼物”这件事,会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印记,很可能会记一辈子。考生对学校的信任和憧憬,即便没有录取,学校也给予回应,这是对考生的尊重,更是对生命的尊重。

高考

总之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 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藏着教育最温柔的模样。它不是给落榜贴标签,而是蹲下来告诉18岁的孩子:你的努力被看见了,没被录取只是这一程的句号,不是人生的终点。这份通知书,比录取通知更懂成长。遗憾里藏着转机,被尊重过的勇气,才更能撑着人走更远的路。这大概就是教育该有的温度:不只筛选人才,更呵护每个努力过的灵魂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 未录取通知书 人文关怀 高考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