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办本科降分补录背后:挑战与转型之路

发布于:2025-08-01 阅读:0
今年各地民办本科降分补录引发关注。主要因考生认为其性价比低,且考试院放开降分限制。这颠覆传统认知,也让民办本科面临挑战。若不“宽进严出”,难摆脱生源危机。考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,民办校也需探索多元化办学。

2025年高考录取中后程,各地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现象引发舆论关注。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;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;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,不设报考分数要求。专科线上学生“捡漏”上本科的新闻频出。

民办本科

对于民办本科降分补录,网友看法不一。有人赞成,觉得给想上本科的学生机会;有人反对,质疑民办校“饥不择食”,认为大幅降分只会让其更掉价。

其实,本科院校征集志愿一直存在,但往年降分幅度通常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,今年降分幅度明显加大。原因主要有两点。一是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报考民办本科性价比降低,转而报考公办高职院校,这和中考中放弃民办高中选择中职类似。民办院校需考虑家庭经济和教育回报率,当下考生家庭经济收入下降,更愿意选择学费低、就业前景好的公办高职。有本科线上考生表示,若民办高校学费降一半,自己就愿意报考,可民办大学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,降低学费不现实。

二是各省教育考试院放开了对补录降分的限制,想让民办本科招满学生。以广西为例,理论上考生没上专科线也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,这颠覆了大家的认知。在传统高考中,批次和批次控制线是维持录取格局的重要工具,“低一分也不得录取”被视为捍卫高考公平的制度。但用最低录取控制线“控制”学校招生,实质是教育考试部门为学校“把关”,没尊重学校招生权,是人为设限。

降分补录

我国2014年推进新高考改革,要求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,让所有本科院校平等招生。取消批次划分后,各省划特招线用于特殊类型招生。不再用控制线“控制”学校录取,给了学生和高校更大空间,但也让本科院校面临挑战。本科控制线虽限制了学校招生,却确立了学校的“本科地位”,部分民办本科以往宁愿招不满也不降分,怕影响地位和来年招生。

如今招生压力大,民办本科不得不降分,但这并非长久之计。若不在“宽进严出”上下功夫,推进教学、管理改革,即便降分录取,也难摆脱生源危机。少子化影响高等教育招生时,缺乏质量保障与特色的民办高校可能首当其冲。

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“宽进严出”时代,但高校和社会还没深入思考如何做好“严出”。很多民办高校从学费角度出发,对学生培养要求不严格,淘汰率低。降分录取后若依旧如此,培养质量会遭质疑,学历含金量也会受影响。这就要求所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来吸引学生。

“宽进严出”也要求考生和家长转变“重录取,轻培养发展”的观念,不能只关注被录取,要关注接受的教育。

教育挑战

社会上“民办大学低人一等”的论调是片面的。在少子化和教育普及化时代,有质量保障、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仍有生存空间,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选择。如今年高考招生中,福耀科技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受高分生青睐,说明走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有潜力,民办大学应探索多元化办学。

从经济维度看,民办本科存在“学费依赖症”,年均学费2.8万元,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%。就业市场低迷时,家庭更愿把钱投入职业培训或公办高职。且民办本科毕业生起薪低、专业对口率不足40%,“高学费 - 低就业”的剪刀差动摇其市场根基。

社会层面,民办本科面临信任危机。学历歧视隐性存在,73%的HR优先筛选公办院校简历。办学质量也遭质疑,民办本科实验室设备更新慢,实践教学易流于形式。

民办本科要转型破局,可采取专业重构策略,淘汰同质化专业,转向产业紧缺领域,试点“3 + 1”校企联合培养模式。成本控制上,推行“共享师资”计划,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。品牌营销方面,发布《就业质量白皮书》,开展“校园开放日”活动。

总之,民办本科需打破“文凭工厂”路径依赖,构建产教融合价值链,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民办本科 降分补录 教育挑战 转型发展

上一篇: 武汉大学科研、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果显著

下一篇: 没有了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