毒隐翅虫“北上”,如何与“毒虫”共存?

发布于:2025-07-24 阅读:1
今年夏天炎热,毒隐翅虫分布北移、范围扩大,影响更多人生活。文中讲述多人被其弄伤的遭遇,还提及伤口易误诊,如误诊为带状疱疹、性病等。同时指出气候变暖致其种群变化,最后给出科学防护建议,如不拍打、及时处理等。

今年夏天酷热难耐,一些细微却影响重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。以湖北武汉为例,武汉第三医院今年夏天前来就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数量,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以上。与此同时,毒隐翅虫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,从南方北移至北方,还从乡村田野飞进城市。

毒隐翅虫

不少人都有被毒隐翅虫伤害的经历。在湖南,27岁的阿树右眼下方突然发痒,一开始以为是蚊子咬或皮肤问题,挠了一晚上没好转,第二天皮肤更红更痒,后来逐渐溃烂化脓,离眼球只有几毫米,她十分担心脓液弄到眼睛里。湖北武汉的苏东,手臂上出现红色痕迹,以为是被拐杖螺丝刮伤,没在意,直到伤口化脓才知道是被毒隐翅虫“偷袭”。还有儿童也深受其害,江西南昌一名幼童在幼儿园活动后,眼下出现伤口,四天后水泡溃烂;湖北一名1岁婴儿在睡梦中压死枕上隐翅虫,腋窝与后脑勺红肿溃烂。

毒隐翅虫带来的伤口还容易导致误诊。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分析的71例外院误诊的毒隐翅虫皮炎病例中,最容易误诊为带状疱疹,还有11例被误诊为性病,导致误会和纠纷。

隐翅虫皮炎

毒隐翅虫为何会有如此变化?国家气象中心专家王纯枝指出,农业害虫多为变温动物,温度升高加速其代谢繁殖,适生区北扩,打破传统南北界限。中国农科院张云慧研究员补充,暖冬大幅提高越冬成活率,开春后新旧世代叠加,虫口基数激增。季风环流变化更助推迁飞,春季迁出提前、秋季回迁延迟,危害周期延长。

面对毒隐翅虫的威胁,科学防护至关重要。绝不可拍打毒隐翅虫,吹走或拨落更安全;若不小心接触到毒液,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后就医,避免抓挠;可以使用蚊帐阻隔,穿着长袖衣物,减少皮肤暴露。

防虫

上海师范大学的昆虫实验室对隐翅虫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。副教授汤亮表示,绝大部分隐翅虫是没有毒性的,毒隐翅虫在野外主要捕食其他小昆虫或节肢动物,在稻田或农田生态环境里可能是有益昆虫。毒隐翅虫的毒素依靠体内共生菌产生,雌虫体内含量明显要高,目前研究发现其毒素对癌细胞有一定效果,但还需进一步研究。

人们身上的伤口,只要采取正确的清洁、消炎措施,毒隐翅虫皮炎通常能够自愈。但心理阴影却没那么容易消失,像苏东在被毒隐翅虫弄伤后,夏天都不敢再打死蚊子,每次举手都会怀疑是不是毒隐翅虫。人类与昆虫共享地球,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,我们需要找到与它们共存的方式,运用生存智慧应对这场挑战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毒隐翅虫 隐翅虫皮炎 气候变暖 防虫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