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蝉鸣成“灾”,专家揭秘背后真相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近日,上海蝉数量激增,蝉鸣、滴液困扰市民。专家称今年是蝉“大年”,不同品种叠加出现。此外,气候、城市绿化等因素也有影响。蝉虽带来不便,但也是生态系统一环,建议市民以平常心态看待,相关部门也已采取应对措施。

随着盛夏来临,上海市民被大量蝉困扰,相关话题冲上热搜。有人被夜间蝉鸣吵得无法入睡,有人被树下滴液弄得心烦。为何今年上海蝉如此多?专家给出了答案。

上海蝉多

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介绍,蝉存在“大小年”现象,受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影响。今年遇上蝉的“大年”,不同生长周期的蝉品种叠加,多种类同时迎来“大年”,导致蝉数量格外多。这一现象与今年高温无直接关联,往年可能也出现过,只是未受关注。

对于市民反映的“滴水”现象,周兴苗解释,这些液体可看作蝉的尿液,除水外,还含氨基酸、糖类等营养物质,带甜味,对人体和衣物无害,只是会带来心理不适和清洁麻烦。蝉鸣明显也是因“大年”,是雄虫求偶行为,与城市照明、绿化关系不大。

城市绿化

除自然因素,上海城市绿化发展也为蝉繁殖创造了条件。近年来,上海推进“生态之城”建设,绿化覆盖率提升。悬铃木、香樟、柳树等蝉喜爱的树种增多,为蝉提供充足食物和理想产卵场所。绿化面积扩大提升了蝉的生态容量。

不过,蝉虽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,如噪音污染、滴液清洁麻烦,但从生态角度看,它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蝉的若虫能疏松土壤,成虫为鸟类等提供食物,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。

生态平衡

针对蝉鸣和滴液困扰,专家认为完全解决蝉鸣难度大,可前往无蝉鸣处;滴液可通过打伞等物理隔绝方式应对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已启动应急响应,采用物理防治法和引进声波干扰设备。市民也可定期清理树下落叶,种植驱虫植物,避免使用广谱杀虫剂。

预计8月下旬蝉群数量将自然回落,但专家警告,若不采取长期生态调控措施,明年情况可能更严重。上海蝉群爆发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失衡的典型案例,城市管理者需重新审视绿化策略,科研机构应加速开发生物防治技术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上海 大小年 城市绿化 生态环境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