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特供”生意的兴衰与反思

发布于:2025-07-21 阅读:0
本文剖析了“特供”生意的现状。山姆会员店因选品问题遭会员不满,“特供酒”市场乱象丛生被严厉打击,“电商特供”也曾问题频出。揭示了“特供”背后的消费陷阱、商业逻辑及监管挑战,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,商家应回归商业本质。

在商业领域,“特供”生意曾一度备受关注,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。山姆会员店,这个被视作会员制超市标杆的企业,就因选品问题陷入舆论漩涡。

山姆会员店

山姆会员店早在199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,真正爆火是在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。它抓住了中国中产阶层崛起的机遇,利用会员制度制造等级区隔,通过爆款商品的传播让会员成为一种精致生活的标签。但近年来,会员们对其选品愈发不满。他们认为山姆上架了一些没有Member’s Mark标志且在其他商超常见的商品,这让会员费成了智商税。去年底山姆换帅后,更有一种声音将问题归咎于华人高管,可实际上采购官并未变动。其真正问题在于中国特供生意的经营模式,既要追求独特性又要规模化扩张,导致供应链和品控压力增大,负面消息不断。

除了山姆会员店,“特供酒”市场也是乱象丛生。市场上所谓的“特供酒”往往是将低成本酒包装成“高端酒”,甚至是用酒精、香精加色素勾兑而成。消费者被“特供”概念误导,不法商家则借此获取暴利,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,损害了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。

特供酒

为了打击“特供酒”乱象,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了为期一年的“特供酒”清源打链专项行动,公安部也开展了“净风”专项行动。12月24日,全国统一销毁了13.2万瓶“特供酒”及9.2万件包材,向市场传递了制售“特供酒”做不得的明确信息。同时,监管部门还需加大对平台的监管,防止“特供酒”通过网络直播欺骗消费者。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,自觉抵制“特供酒”。

“特供”概念也曾出现在电商领域。“电商特供”最早出现在家电行业,品牌商为保护线下价格体系,降低线上供货品质,导致“电商特供”成了“低价低质”的代名词。不过,随着电商发展,也出现了积极变化。如拼多多平台上,新宝电器根据用户需求大数据和研发建议,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“电商特供”产品,实现了从“歧视性特供”到“消费者特供”的转变。

电商特供

“特供”生意的兴衰反映了商业本质和消费需求的变化。商家应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,回归商业本质,而消费者也应理性消费,不被“特供”噱头迷惑。只有这样,才能建立健康、公平的商业环境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特供生意 特供酒 山姆会员店 电商特供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