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卖堂食“双标”乱象丛生,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?

发布于:2025-07-18 阅读:0
近日多地曝光餐饮店堂食外卖“双标”现象,堂食食材新鲜、制作精细,外卖却用冷冻肉、预制菜,还存在分量不足、价格差异等问题。这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,也影响行业生态。治理乱象需平台、监管、商家、消费者多方合力。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外卖成了许多人饮食消费的重要方式。然而,近期多地调查发现,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“双标”策略,这一现象令人担忧。

外卖堂食双标

记者走访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发现,这种“双标”做法相当普遍。在一些烤串店,堂食顾客吃的是当天现宰羊肉、现洗现烤蔬菜,外卖订单却是冷冻肉,先油炸再电烤,8分钟就能完成接单到打包流程。冷冻肉提前腌制加香料,即便配送后口感变差,顾客也难察觉。

主打“现炒”的小碗菜店铺也存在类似问题。外卖下单,服务员直接从冷藏柜取预制菜包装加热出餐;堂食则是厨师现场翻炒。辅料方面差异明显,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,外卖改用桶装调和油;堂食米饭用当年新米,外卖用廉价陈米。

消费者权益

价格上,酒水饮料外卖加价严重,可乐、雪碧等瓶装饮料外卖价比堂食高近50%,还普遍标注“单点不送”。分量与加工流程“缩水”更隐蔽,如某川菜馆“鱼香肉丝”,堂食分量比外卖多20% - 30%,外卖餐盒底部凹陷设计,让差异难察觉。外卖餐具也有安全隐患,部分塑料餐盒变形或有异味,一次性筷子有毛刺或霉点。

商家实行“双标”,一方面是平台抽成、满减活动等压缩利润空间,只能从食材抠成本;另一方面,平台配送时效和评分机制要求高,外卖现做来不及,只能用预制菜保证不出错、口感稳。此外,外卖交易“非现场性”让商家有操作空间,消费者难取证维权。

餐饮行业

这种“双标”行为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,消费者花同样钱,却得不到同等品质商品和服务。长期来看,对商家和行业也不利。商家虽短期获利,但会透支品牌信誉,失去消费者信任;行业会陷入低价恶性竞争,劣币驱逐良币。

治理“双标”乱象,需多方合力。平台要加强监管,要求商家清晰标注商品属性,优化配送时效、评分、抽成机制;监管部门应推广“明厨亮灶”线上化,加大执法力度,对违法商家严惩;消费者遇到“双标”要积极投诉举报,倒逼商家规范经营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“同质同标”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、公平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外卖堂食双标 消费者权益 餐饮行业 食品安全

相关文章